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民间剪纸艺术,让少年儿童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赋予非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7月17日,我校“雁回故乡”志愿者服务团赴光明里社区开展2023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之“手工剪纸有魅力,非遗文化润童心”主题课程,向社区小朋友们展示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之精华,,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展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课堂上,志愿者首先从认识中国非遗文化的角度出发,根据课件和视频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有哪些形式,并介绍我国目前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如风筝、杂技、太极拳、剪纸、昆曲、24节气、针灸、宣纸等等,让小朋友们初步了解中国非遗文化。随后从中国剪纸的历史、剪纸的特点、种类、题材特征、剪纸作品欣赏、剪纸创作等方面对剪纸艺术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并利用“文化传承”示范活动资源包中的的“福字剪纸图”和“金鱼剪纸图”进行现场演示,激发孩子们学习剪纸的兴趣。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地尝试着、琢磨着,让平凡的纸张在指尖焕发出了别样的风采。随着剪刀的起起落落,一张张红纸开始变得灵动。
一方红纸,一把巧剪,稚嫩小手间画纸翻飞,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描绘出孩子们眼中的欢乐世界。当他们把剪纸图样小心翼翼地展开,激动惊喜的心情溢于言表。此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感知、体验中了解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欣赏非遗、热爱非遗,从而有意识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文:张倩 图:尹思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