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具有无比的厚度;以中国悠久漫长的历史为轴线,具有空前的广度;以五千多年不曾断裂的文明为载体,具有独特的高度;以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理论创新为灵魂,具有可贵的深度;以无数中国人民的现实生产生活为依托,具有真实的温度。厚度、广度、高度、深度、温度,“五度”合一,所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紧扣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具体而言,即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应完成的首要政治任务,聚焦于新的历史起点上所应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未来文化建设所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以及概括出“七个着力”的相关落实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观点、论断、部署,形成了主旨鲜明、系统完备、逻辑严密、意蕴深邃的科学思想理论体系,标志着这成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总结既往成就与经验,深研此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会议文本与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展现出原创性成果集成、系统性部署整合、开放性程度扩容三大特点。
实现了对新时代诸多文化原创性理论的集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构建国际话语权与大国文明对话的迫切世情,立足彰显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情与聚焦意识形态工作日益复杂多元的党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变革魄力,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原创性理论。这在此次会议上得以充分体现,诸如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重大理论命题悉数被提及和被强调。所谓“集成”,并非将各种思想罗列在一起就大功告成,实际上还涉及彼此间层次地位的更迭与重置。这次会议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将文化自信提升到文化建设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中,即“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40多载的摸索与积累,中国共产党如今提炼出文化自信这样至关重要的原创性理论,而且在新时代十年以来的伟大文化实践中趋于深化与成熟。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具有无比的厚度;以中国悠久漫长的历史为轴线,具有空前的广度;以五千多年不曾断裂的文明为载体,具有独特的高度;以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理论创新为灵魂,具有可贵的深度;以无数中国人民的现实生产生活为依托,具有真实的温度。厚度、广度、高度、深度、温度,“五度”合一,所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可以说,文化自信理论是接续文化自觉理论、解答新时代文化建设诸多问题的升级版。党的二十大报告文化部分的题目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阔目标,文化自信被赋予了更高意义,即作为一种基本原则或方法论,始终作为提振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与要求,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朝着实现文化转型和文明更新的道路迈进。
达致了对新时代诸多文化部署系统性的整合
所谓“整合”,不单单是具体部署条分缕析、各安其位,更是通过深层次的配置和协作取得愈加贯通的效果。这次会议的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与2013年、2018年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不同,此次会议名称的调整和完善意味着完成了三项重大领域工作的整合,这是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更有利于今后相关部署的协调与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体”指本体、本源,“用”指实践、方法,总体来看就是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体用”是源自中国本土思想并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一个概念,在《荀子·富国》篇里,就出现“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的说法,证明先秦时期体用相对的方式已较为常用。“三个基本原则”与“七个着力”的要求恰是极为典型的体现。首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属于指导性理论或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开放包容”,意味着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拓宽视野,凭借广阔的“容纳之量”与强大的“消化之功”,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创新和发展党的文化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大格局大气象。“守正创新”,势必要求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宗旨与底线。
其次,“七个着力”侧重当前和未来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总体要求,“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上升为根本制度保障;“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党的内在理念价值与精神追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针与方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如期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路径;“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提升国际话语权与进行良性文明对话的基本保证。这七个方面各司其职且内外相系、彼此贯通,恰是系统性整合的特质所在。
此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期在多份党的重要文献或文件中,频繁使用中国古典概念、措辞解释党的理论,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特别是其中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概括最为明显——涉及社会理想、治理思想、大一统传统、家国情怀、精神追求、经济伦理、生态理念、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交往之道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或许说明党中央有意识地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一定尝试与引领,从而实现本土概念与党的话语间的整合。
展现了对新时代诸多文化立场开放性的扩容
所谓“扩容”,意味着已有的思想理论体系既有着广纳四方才智的胸怀,也说明该体系始终处于进行时和在发展之中,很多关乎重大方面与领域的议题尚需不断拓展、阐释。正如此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这提示我们,今后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与阐释,要至少具备三种视野。一是回溯式的视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地方实践入手梳理其开放性的思想体系从何而来;二是展望式的视野,从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甚至新问题新挑战入手,前瞻性地预估预判开放性的思想体系向何发展;三是全球式的视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文本入手剖析开放性的思想体系如何作出世界性贡献。
溯往瞻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既是新时代党的文化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集大成与新创获,也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更意味着以此为标志,党的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境界与阶段,诸多深层次的议题值得我们继续潜心探讨,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具体范畴、未来指向,以及与已经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其他六个领域思想理论的内在逻辑关联,等等。我们唯有秉持更为宏远的学术理论视野,在这份厚重深邃的“文化篇”上写出更多锦绣文章,方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国史教研室主任,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项目“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首席专家】
王学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